学院新闻
第十届区域城市与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The 10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gional, Urban, and Spatial Economics in China)在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7-272023年7月21日至22日,第十届区域城市与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the 10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gional, Urban, and Spatial Economics in China)在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金沙2004线路检测和学院-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筹办,得到国际学术届广泛关注,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爱尔兰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参与会议。
主会场设置了5个大会报告,分会场共进行了59个报告。报告涵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主题涉及环境、住房、交通和土地等领域。本次会议旨在提高区域、城市和空间问题在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关注度,并加强全球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网络。
大会开幕式
金沙2004线路检测院长贺灿飞教授首先致辞。贺老师首先表达了在新冠疫情后与各位与会嘉宾相见的激动心情、感谢了各方对本次会议的关心与支持,其次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会场设置情况和学院近年发展情况,最后号召各位与会嘉宾积极探讨、共享学术盛宴,为中国区域、城市和空间经济学研究贡献力量。学院-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教授也简要致辞。刘老师再次明确了本次会议的目标,鼓励各位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大会开幕式由金沙2004线路检测朱晟君研究员主持。
金沙2004线路检测院长贺灿飞教授致辞
学院-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教授致辞
开幕式由金沙2004线路检测朱晟君研究员主持
大会报告·上半场
大会报告上半场由学院-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教授主持。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作题为“欧洲不满情绪与区域发展陷阱(The geography of discontent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trap in Europe)”的主旨报告。该研究以欧盟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关注区域发展陷阱在欧洲怀疑主义兴起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发展陷阱与欧洲怀疑主义政党的支持率密切相关,即区域发展陷阱引致的不满情绪将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不利影响,且该关系不局限于某一选举周期。此外,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邻近区域、欧洲其他区域和该区域过往的区域,更相信欧洲怀疑主义。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主旨报告
康奈尔大学John I. Carruthers教授作题为“孔雀东南飞:1990年至20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引力分析(Tracking the Peacocks: A Gravit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igration System, 1990 – 2020)”的主旨报告。该研究旨在分析过去三十年内中国人口迁移动态,并探讨户口制度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向已从单向变为多向。东部沿海省份人口增长,中部省份人口减少。自 2000 年代以来,户口制度对人口迁移的作用已经减弱。
康奈尔大学John I. Carruthers教授主旨报告
大会报告·下半场
大会报告下半场由俄亥俄州立大学Mark Partridge教授主持。
俄亥俄州立大学Mark Partridge教授主持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Breandán Ó hUallacháin教授作题为“组织粒度与美国发明地理(Organizational Granularity and the Geography of American Invention)”的主旨报告。该研究的目标在于将美国城市的发明组织与专利申请强度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城市中最大的公司在促进美国城市人均专利申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专利增长速度呈路径依赖特征,即专利存量大的城市更容易申请到新专利。相关研究未来应关注企业规模分布和空间异质性。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Breandán Ó hUallacháin教授主旨报告
都柏林大学Dieter F. Kogler教授作题为“重思演化经济地理学:通过非本地网络实现知识多样化(Re-imagining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Knowledge Diversification via Networks beyond the Local)”的主旨报告。他首先评述了演化经济地理学当前趋势,并构建了包含网络动态视角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他重点关注了可能极大重塑区域当前发展路径的“非本地网络”,并介绍了相关实证研究。相关研究为多区位企业内部知识流动促进区域技术多样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都柏林大学Dieter F. Kogler教授主旨报告
金沙2004线路检测贺灿飞教授作题为“追根溯源:中国区域产业重构的碳排放效应(Tracing the origin: carbon emission effect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ynamics in China)”的主旨报告。该研究关注中国区域产业重构的碳减排效应,并探寻具体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等,该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碳排放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区域产业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至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有效减少了碳排放。清洁生产和数字化是两条重要作用机制。
金沙2004线路检测贺灿飞教授主旨报告
最后,所有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分论坛
环境分论坛
分会场1是“环境”主题下的第一场报告,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李婕博士主持。会议围绕等环境监管、绿色能源效率、资本再配置等主题进行了3场演讲。李婕探讨了上游受监管企业的环境监管对下游企业在当地供应链上进口采购决策的级联效应。封亦代基于2003-2017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黄祺林利用城市投资数据,研究了水污染监管对资本再配置的影响。
分会场6是“环境”主题下的第二场报告,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李婕博士主持。武汉大学的逄金栋博士以电车政府补贴为工具变量,研究了城市电车数量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基于煤电厂的位置探讨了电车导致的污染再分配效应。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李天舒博士通过考察中国的水权交易分别给买方和卖方带来了何种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水权交易导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
分会场11是“环境”主题下的第三场报告,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孙频博士主持。本会场共包括5场报告,围绕治理污染意愿、气候变化、水污染、环境治理和健康适应等主题展开。具体而言,温辰飞关注中国地方政府的治污意愿如何影响城市规模和分布;孙频聚焦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气候变化移民的影响;基于合理化假说,宋涛分析中国水污染减排机制;孙玉坤探究中国地级市及以上政府搬迁是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改善搬迁地区空气质量;李郑涛考察中国人如何在行动和心理上应对气候变化。参会者围绕理论假设、变量设定、模型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有效地促进了跨学科知识交流,提高了研究质量。
住房分论坛
分会场2是“住房”主题下的第一场报告,四位嘉宾与其他观众从多样化的视角就住房和房地产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赵大旋老师聚焦于在房地产中买家和卖家的“避税”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段堃老师讨论了房地产泡沫的相关问题,他将这一泡沫分为合理的和幼稚的两种类型,并讨论了货币政策如何对它们造成异质性的影响。来自山东大学的Jamal Khan老师基于详细的投入产出数据,探讨了房地产部门在在中国经济结构动态中的深刻作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Tai Chee Tsui老师聚焦于闲置房产税这一较为新颖的话题,并认为这一个税种应该施加于房地产发展商而不是个体的房地产拥有者。在提问和交流环节,学者们从房地产和住房政策设计、市场预期、以及研究的数据收集及处理等多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Daxuan Zhao、Kun Duan、Jamal Khan、Tai Chee Tsui四位老师正在做报告
分会场7是“住房”主题下的第二场报告,由来自雷丁大学的王子悠老师主持。四位报告者一方面立足于空间视角,对房地产集群、住房空间错配等议题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也关注住房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对消费者情绪、房地产投机行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王子悠老师研究了情绪在家庭长期住房选择中的作用,并尝试将情绪因素融入生命周期模型,丰富了住房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宁波诺丁汉大学的Marina Glushenkova老师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区域一体化,研究发现,中国各大城市的写字楼价格(深圳除外)高度趋同,而住宅价格则高度分异,且市场细分的程度随房产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来自暨南大学的朱天运老师以“转向与空间错配”为主题,创造性地关注了住房空间错配与失业的关系,结果表明,房产中介倾向于向少数族裔推荐就业机会更少的住房。最后,清华大学的王一出博士围绕房地产投机与创业行为展开汇报,研究利用严谨的定量方法以排除内生因素,并最终提出结论,由房地产市场繁荣引发的投机行为对企业家精神产生了负面影响。
分会场12是“住房”主题下的第三场报告,探讨了与住房相关的价格歧视、家庭预算、房租回报率等问题。该会场由来自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Nico Heerink教授主持,另外3位演讲者分别是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陈诚、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杨国阳、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张天正。Nico Heerink教授聚焦于荷兰购房市场的移民价格差异问题,探究是否存在社区内与社区间的价格歧视,即移民在购买相同住房时是否需要支付溢价,以及周围社区的移民构成是否影响本社区房价。陈诚将房价变化作为家庭预算冲击的代理变量,探究发达国家的子女教育与子女数量之间的权衡问题,结果发现在房价增长速度不同的地区,子女数量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方向也不同。杨国阳研究低收入住房的价格溢出效应,发现低收入住房会降低高档社区的住宅价值,但是当控制社区住房密度以后,价格效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张天正基于北京住房交易数据探究房租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并从住房的物理属性、社会属性、区位属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交通分论坛
分会场3是“交通”主题下的第一场报告,由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彭聪老师主持,共有4位师生围绕“交通”展开深入讨论。彭聪老师首先探讨了欠发达国家(以赞比亚为例)道路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高分辨率卫星图像,从外层空间观测道路状况,使其具有普适性。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孙雅洁老师及其团队利用Child Trafficking数据库,研究了高速公路如何影响中国的儿童拐卖,发现公共基础设施为犯罪提供了温床,认为加强对交通枢纽尤其是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例行检查,有助于扼杀儿童贩卖事件。哈佛大学的陆嘉炫老师提出了一个基于典型城市的放射状地铁网络定量模型分析框架,用以解释中国深圳地铁系统的快速发展。最后,来自伯明翰大学的杨宇晶老师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和货运服务在省际工业生产力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铁路和公路对发达地区都有溢出效应,但对于发展中省份,铁路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参会者们的讨论十分热烈,通过建言献策对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分会场8是“交通”主题下的第二场报告,参与者们从各个视角就交通基础设施对地方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该分会场由人民大学的石慧敏教授主持。石慧敏教授的团队首先探讨了面对面交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疫情为参照,发现线下的关系资本将有利于打造更有韧性的贸易往来;来自清华大学的李蕾老师及其团队研究了高铁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发现高铁作为不同城市之间知识溢出的重要媒介和通道,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在减排方面的创新,进而达到减排的效果;中央财经大学的郑良教授考察了中国干线高速公路延伸对制造业进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同行业的新企业进入会收到抑制而跨行业的企业进入会得到促进;最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曹思未教授分享了他们团队对于中欧班列开通对内陆后发地区发展的影响,在考察了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这几类核心要素在中欧班列开通后向内陆转移的现象后,曹老师的团队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是其中的主要动力。参会者们的讨论十分热烈,大家彼此建言献策,并对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区域分论坛
分会场5是“区域”主题下的第一场报告,由来自人民大学的陆立平老师主持,主要聚焦于区域相关话题。四位演讲者围绕区域金融、住房、城市网络等议题进行了富有原创洞见的汇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陆立平老师研究了中国银行业中资源错配问题,发现地理位置、银行组织复杂性、分行竞争和制度环境对银行效率产生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的龙金桥老师研究了中国大城市的住房与财富问题,讨论了房价变动对资本积累和财富分配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的安頔老师考察了中国城市网络关联的跨空间溢出效应,发现城市网络关联的溢出效应对地级市经济增长影响重大,包含正向和负向效应,并可跨越地理约束。学院的张洪鸣针对城市网络外部性基于中心地理论与中心流动理论进行了比较讨论,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两位大会主题演讲嘉宾—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Andrés Rodríguez-Pose教授和来自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Dieter F. Kogler全程参与了本分会场的讨论。
分会场10是“区域”主题下的第二场报告,由来自山西财经大学的任建辉老师主持,主要聚焦于区域相关话题。三位演讲者围绕区域创新、区域产业升级、集聚经济和区域不平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并与参会嘉宾展开热烈的探讨。任建辉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社会过滤理论(Social Filter Theory)的研究,并提出"社会过滤影响创新和创新转化"的机制,随后将该机制应用于实证模型与进一步分析。南京大学乔艺波老师考察了高铁对中国城市产业升级的因果效应并从知识溢出角度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上述因果关系背后的机制。山东大学郑嘉诚老师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衡量集聚效应并探讨全球化的影响。上述三位演讲者的报告及随后的讨论环节为学者把握和理解与区域问题相关的一些前沿进展内容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分会场15是“区域”主题下的第三场报告,共有4位师生进行分会场报告。分会场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邓南昕老师主持,邓老师首先分享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合作创新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接下来,来自杜克昆山大学社会科学部的张晓晨老师同样关注到了区域创新问题,从互补性和替代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区域创新的异质性效应。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的付金朋老师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如何通过实施绿色转型来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最后,来自金沙2004线路检测的邢祖哥博士生通过联系两次疫情大流行事件,分析了路径依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
土地分论坛
分会场4讨论了土地、住宅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议题,由西南财经大学肖伟教授主持。肖伟教授的研究探究了“县改市”会如何影响工业用地价格。赵雅老师探讨了中央的反腐行动(以中纪委巡查为例)是否影响了住宅用地的拍卖价格。汤玉刚教授的研究从政府行为的视角探究了税收激励对城市土地配置的影响。湖南大学的李萌老师探讨了城市内收入和住房的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以及城市内部结构和本地住房市场如何应对策略。
西南财经大学肖伟教授、香港大学赵雅老师、山东大学汤玉刚教授和湖南大学李萌老师发言
人口流动分论坛
分会场9以“人口流动”为主题,探讨了中国城乡居民迁移、省际劳动力迁移、荷兰难民社会融合等相关问题,该会场由厦门大学的赵敏强副教授主持。赵敏强聚焦中国城乡结构转型下的流动性障碍主题,评估了户籍制度相关的土地和补贴政策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识别了主要迁移成本和结构转型驱动力。瓦格宁根大学的Nico Heerink教授研究促进群体间的互动的Magic Mix社会住房项目如何影响荷兰难民的社会融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王建国副教授探讨了城市人口集聚和迁移对城市生活成本的影响,包括住房、通勤和商品成本。中山大学的王晴副教授使用跨省银行转账数据来研究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资金流动之间的关系。
集聚分论坛
分会场13围绕“集聚”这一主题展开,共有5位学者老师进行报告,由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杨彦旻教授主持。杨彦旻教授分享了通过浙江省数据研究得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地方化经济、企业地理集聚趋势等维度集聚经济动态的影响;王龙老师分享了关于政企距离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并挖掘其背后的机制作用;高翔老师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享了采用国家/区域间投入产出框架、从生产角度衡量产业转移的一套系统性方法;吴意老师基于后疫情时代的弹性办公模式,从微观角度分享了伦敦的联合办公如何进行区位选择及其背后的原因;伍杨屹老师分享了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和集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诞生与创新的作用。
政策分论坛
分会场14围绕“政策”这一主题展开,作为本次分论坛的主席,来自湖南大学的华博士首先介绍了汇报人以及评议人。接着,他做了关于有关西部大开发带来财政压力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汇报。之后,来自学院的博士候选人盛涵天同学汇报了有关疫情对区域产业动态及城市经济韧性影响的研究。在简短的休息后,来自苏州大学的张博士和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李博士分别就中国行政改革能否促进出口扩展以及城市边界扩展对居民满意度以及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