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及指标体系”项目中期评估总结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9-05-172019年5月13-14日,以学院为依托单位,联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植物所、南京土壤所、东北地理生态所,北京林大、南京农大、四川农大、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共同承担的“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研发专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及指标体系”项目中期评估总结会在学院召开。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何霄嘉研究员、项目跟踪专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孟平研究员、项目专家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唐守正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学院唐艳鸿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黄耀研究员、中山大学余世孝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庆华研究员,学院科研部廖日坤主任,王伟超博士,项目负责人方精云院士及各课题负责人、研究骨干和博士后、研究生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何霄嘉研究员指出,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环境、为科研人员减负的重要举措,21世纪中心将不断在强化项目管理“安全度”、提升服务质量“专业化”和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等方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力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服务,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希望该项目要不断凝炼亮点、创新点,以期能更好地为国家的战略部署提供科技支撑。学院科研部廖日坤主任,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和项目依托主管部门表态,积极支持项目的开展,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及学校“放管服”支撑工作。
课题评估由项目专家组组长张福锁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方精云院士介绍了项目的整体分工及各课题前两年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进展。随后各个课题的负责人对前两年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后一年半的研究计划等进行了详细汇报,并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项目实施以来,各课题顺利了完成前两年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对各体系方法、技术、规范的整合分析,建成了高寒草地全土壤剖面增温实验平台,改进了植被-大气间碳同位素通量的连续观测技术,构建出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估算模块以及激光雷达地上碳储量反演数据集,完善了碳循环参数数据库。截止目前,项目已获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提交院士咨询报告2份。发表和录用论文42篇(第一标注), 含SCI论文41篇,包括在专业领域高层次期刊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 Letters、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专家组在审阅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分别对各课题的研究进展、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议。专家组对项目前两年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各课题组很好地完成了前两年的研究计划,后一年半的研究方案可行,预期能够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目标,经费执行合理。专家们还就课题间数据共享、增进相互联系和研究结果的相互验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项目骨干能够团结合作,为项目总目标的完成而努力。专家论证结束后,项目组就专家组意见和建议的落实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附:本项目下设6个研究课题,分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方法与标准研编”、“碳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研究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的技术和方法”、“碳通量及碳同位素通量的连续观测技术和方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模拟与遥感反演”和“陆地碳循环参数体系构建与碳源汇综合评估”。项目旨在全面梳理以往关于陆地碳源汇监测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改进和提出碳循环室内模拟和野外控制实验的方法,改进碳通量和碳同位素通量的连续观测技术,构建不同尺度、全组分碳循环参数体系;研发我国陆地碳源汇模拟系统,阐明碳源汇时空格局,为我国制定减排增汇和气候变化政策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