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城暖新春 | 云游各地探风情——区域年俗地理学视野面面观

发布时间:2021-02-20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经·周颂·丰年》《诗经·豳风·七月》

从庆祝丰年、求神赐福的颂歌,到驱鼠封窗、迎新改岁的筹备,年味流淌其间,和亲友之欢聚、宴饮之和乐一起绵延传续,充盈着中华民族的每一轮新春。

春节,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六,持续39天。“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相近抑或迥异的年俗成为浓浓的年味的载体,古往今来,可谓人们春节生活的必需。

微观上人口携文化基因流动的历史,影响了宏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自然地理条件、区位特征,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部门。

总体上,我们从历史的视野发掘,以人为核心,去略探区域年俗的地理底蕴。

关东文化区

——这里,辽吉黑,多民族与寒冷气候成为年俗洞察的关键

过去关东地区流行一首年节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初七初八干活儿。”

这里,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年菜之一就是“乱炖”。“乱炖”,即将豆角、土豆、茄子等多种蔬菜与排骨一同炖至熟,有荤有素、营养丰富。关东地区曾是蒙古、大金、大辽、满族的居住地,这些游牧民族过着马背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将大铁锅驮在马背上,到了宿营地只好把食物连荤带素地扔入锅中,慢慢就形成了关东特色的乱炖。

关东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东北三省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天寒地冻的条件下,“冷冻法”储存食物成为关东传统年俗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大堆足够吃到正月以后的食物。冻食也是这里的特色,如糖葫芦、冻梨、冻柿子等,其中做的最多是冻梨,一般会在正月里酒足饭饱之后食用,用来解酒解腻。

造型风味独特的冻梨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关东具有世代生活的满、蒙、赫哲、鄂伦春、朝鲜等多个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入,中原文化也随之在关东地区逐渐深入。长期以来,关东各少数民族杂居于同一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关东地区的年俗也有着多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年俗相互交融,共生共存,许多年俗打破了民族的边界,成为了地区共有的习俗。举例来说,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许多汉族年俗也被满族吸收;同时满族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年俗,如在过年时用鸡蛋、糖、芝麻等制作特色食品萨其玛。

关东少数民族同胞欢度春节

中原文化区

——这里,黄河中下游省区汇聚一堂,天津的“剁小人”别具一格

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节”,实际上是“送年”的意思。在天津,有“剁小人”、“捏小人嘴”的传统。在初五当天,家家都要剁馅包饺子。到了初五,天津家家户户吃饺子,把菜板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都听得见,以示正剁“小人”。初五的饺子馅儿一定要自己剁,把一切不顺的东西都剁掉——一切不顺皆是小人所为,剁掉“小人”就能大吉大利。

天津初五家家户户“剁小人”

从历史地理上讲,天津立市时间并不长。燕王朱棣于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并在此筑城设卫,称天津卫。1652年,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1725年升为天津州,1731年升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由此算来,不到500年。所以,初五“剁小人”的习俗形成时间较晚,且影响范围较小。

从地理位置和商业地位讲,天津位于东部黄淮海海域,濒临渤海,在古代就在水路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近代天津对外开埠,更是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一席;在滨海地区的天津港在世界港口吞吐量排名第九,对内对外贸易都十分频道、快捷。所以,天津港的商业不断发展,天津人由此富裕起来。想要经商顺利,就要防小人在背后使坏,所以,“剁小人”“捏小人嘴”的习俗应运而生。

而天津在近代被迫成为九国租界,既有中国传统的基石,又有西方传入的新因素,无论是天津传统的曲艺、相声、快板,亦或是舶来的服饰、建筑,都促进形成了天津多样开放、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在这种开放包容文化氛围的滋养下,天津人大多心直口快、敢说敢做——俗话说的“京油子,卫嘴子”就是这种性格的直观描写;这种性格既有北方豪爽的底子,又有天津本地乐观积极特质的加持。但是,这种性格从负面来说容易被人利用和煽动,所以,天津人也是一样通过“剁小人”的习俗赶走小人,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平安顺利。

蒙古文化区

——这里,带有蒙古族与高原风味的祭火仪式,夺人眼球

中国内蒙古和青海、新疆等地的蒙古族的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相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

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的祭火节,也是新年的前奏。当天,各户人家都要换上崭新的风马旗,清除火撑子里的灰烬,点燃新火。

蒙古人祭火仪式包括祭火和招运两个部分。祭火仪式中,蒙古人会点亮佛龛前面的奶油佛灯,以及位于火撑子四方的四口小碗中的灯芯,并往火撑子里加柴禾,等到火旺之时,家族里的长者开始咏诵《火佛颂经》。咏诵结束之后,祭火仪式正式开始。主人用祭祀专用的九眼勺舀起“献品盘”中的献品,向火佛敬献。此时,火撑子中的火焰染红整个蒙古包,长者开始咏诵歌颂灶神的《火佛祝词》,祭火仪式进入高潮。

仪式的第二段是招运仪式,其意义是祈祷来年家庭幸福安康、畜群繁盛。主人或者幼子端起“招运桶”,其他成员每个人端起就近的奶食品、酒、奶、肉食品,等待招运。主人从“招运桶”取出一小块肉放置佛龛之前,敬献佛祖。招运仪式结束。招运仪式结束之后,进入家庭宴会,大家分享装入“招运桶”之内的食物——“火佛之福”,开始吃“祭火膳”。蒙古人在祭火仪式之后的三天之内,每天早上都要向灶神献上献品,口念招运咒,磕头求运。

蒙古人的新年仪式

蒙古族祭拜火神、食用奶制品及大量肉类、摆放风马旗的行为与蒙古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1200米左右,南高北低,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这样的气候导致内蒙古高原土壤肥力不足,难以支撑农作物的生长,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且草场承载力较小,因此形成了游牧的习俗,食品也以牛、羊这一类动物及其奶制品为主。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蒙古人还需进行长距离的游牧活动,为保证能量的摄入,蒙古人的饮食遵循“先白后红”的原则,先食奶制品这种高蛋白高营养易吸收的食品,再吃肉类。由于乳制品营养丰富易消化,它的代表色白色也逐渐成为蒙古族最为崇尚的颜色。由于内蒙古地区还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均风速4~6米/秒,所以内蒙古人也会悬挂风马旗,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蒙古族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则是与汉族文化地理融合的结果。元朝入汉时,忽必烈改蒙古历法,接受中原汉族传统历法。如祭火节在腊月二十三举行,正是承了农历二十三为小年这一传统。汉族在农历小年这一天有扫尘、祭灶等风俗,蒙古族在借鉴汉历的同时也吸收了其风俗习惯,并在日复一日的演化中与蒙古族萨满教中的火神形象相融合,最终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祭火的年俗。

新疆文化区

——这里,“三山夹二盆”,有着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和维吾尔人的好客豪情

新疆地理位置独特,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充满异域风情的新疆,又会有一个怎样独特的“中国年”呢?

新疆日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因此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较好条件,属于西北牧业文化大区。而葡萄、哈密瓜等水分、糖含量高,成为这里的主要作物。

新疆草场牧业发达

羊肉是新疆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疆,年夜饭以手抓羊肉为主。年夜饭过后,家家的茶几上,都会一层层的摆放上维吾尔族特色节日美食——金黄色的馓子,还有葡萄干、杏干、巴旦木、无花果等色泽艳丽的干果。

从初一吃到初十,亲戚间要挨家挨户上门吃饭。每到过年,新疆人就会提前做“吃头”,最忙活的就是“蒸年馍馍”和包的“冻饺子”和“炸油货”(油果子、油饼),整个正月里,新疆汉族人家主食几乎都是“饺子栽桩”(即新疆土话——饺子唱起了饭食中的主角),以备亲戚来访,盛情款待。从初一到十五的拜年期间,大多数家庭都会煮提前准备好的冻饺子待客。维吾尔族过春节的特色年俗是盛装打扮、走亲访友,充分展现了其好客的民族文化。

诱人的手抓饭

西藏文化区

——这里,布达拉,世界屋脊下的藏历年

青藏高原气温低,积温少,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而藏历就来源于这“第三极——高极”区域特有的生产和生活,反过来又引领和指导生产和生活。这也正是藏历对于地域农事的意义,亦有延伸影响至年俗。

进入藏历十二月,每家每户已开始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油馃子)。卡赛的种类很多,有耳状、长形、圆形等等,裹上砂糖后既是供桌上的装饰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反映了藏族人民饮食习惯中浓厚的高原特色。它具有多糖(能量)、高寒条件下较易保存等特点。类似地,暖身佳品青稞酒也与高原气候下的藏族人民身体机能、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春节临近,每家都要准备竹制或木制绘有吉祥图案的切玛盒(五谷斗),里面装满炒大麦、酥油拌成的糌粑、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彩色的麦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雕成的羊头。这一切,都预示着在西藏发达的牧业环境下,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藏人食品年货准备

进入藏历二十九,每家都会换上新的门帘,房顶插上新的经幡,画上吉祥符号,燃起桑烟;各教派寺庙还要举行驱鬼仪式,跳起金刚舞,念经唱经诵吉祥。这些年俗主要源于藏传佛教。

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手工制作特色面食“古突”

大年初一天未晓,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进行祭神活动。祭完神灵后用吉祥水洗漱, 洗漱水喂给牲口, 人畜共享甘甜圣水。患难与共亦果实共享,既折射出畜牧业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是其民族宽厚善良品质的表现。

西南文化区

——这里,川渝黔桂滇,凭借春节香辣美食,让年俗抓住你的肠胃

从膳食结构上看,“长流水,不断线”是西南地区春节饮食的一大特色。西南地区的居民重视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麦、玉米等,肉类食品平常仅是点缀,但年节的消耗量大,许多山区人家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往往是吃一半,留一半,在火塘上熏挂。食物构成较为合理,吃得香美而不奢靡。

西南人民熏肉制肠

从具体菜肴上看,春节期间,西南地区的名食甚多,且以“香辣”和“肉”类为主。重庆和四川有毛肚火锅、床婆豆腐、担担面……;贵州有盐酸蒸肉、肠旺面、酸汤菜、“野味全席”;云南有红烧鸡棕、牛干巴、饵块和“鸡棕席”……

香辣毛肚火锅

【为什么香辣?】此区域主要为高原、山地,四周均是高山峻岭,又处于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附近,因而这里长期处于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地带,夏季闷热潮湿,冬季阴冷多雨,春秋季多云多雾,一年中难有晴爽时日。由于云层出现持续时间长,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作用加强,导致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比同纬度大大减少,西南地区成了中国日照时间最短、光照强度最差的地区。当地人体内易生湿寒之气,有辣于口,则血液循环加速,出汗增加,排毒排湿。

【为什么重视大米类?】农业受限于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光照不充足和地形崎岖使得大规模种植业难以发展,南方的水田环境下,大米类产物格外受到重视。

【为什么饮食种类多?】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三苗九黎百越各部落的后裔集聚在一起,加之地形的封闭性,他们与外界交往较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体系,不同的文化传承,进而产生了各少数民族,促成了饮食年俗的多样性。

【当地喜欢的食物类别的选择?】正是西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导致了群落间的分散性,但同时也使得每个聚落本身更易聚集在一起。因而人们在春节团聚之时,形式以众人聚餐为主,饮食内容上的选择也就偏向火锅、全席、面类等适合多人共同享用的美食。

扬子文化区

——这里,皖鄂湘赣浙沪苏,荆楚文化的神鬼观大放异彩

荆楚之地,基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较为湿润。每值春节,阴阳交感,气象变易,古人以为“岁有恶气伤人”,此时人们最易沾染风邪异祟。结合湖泊水系众多、长江文化的影响,此地自古形成了独特的神鬼文化观念。屈原骚体中常出现的水和神灵意象(如《九歌》中的诸多篇目),其实也是古楚人民俗心理、祭祀信仰的折射。

天地众神在改岁之前要奔赴天庭,因而腊月二十四要备茶果烧纸钱送众神。二十四晚上,荆楚大地上的人们常吃灶饼送灶神。大年三十到初一清晨是天地百神下界的日子,家家户户要拜祭神灵,其主要的活动是迎神。典型年俗有三十中午吃年饭前给家里供奉的神上香;三天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里,神柜上的东西不能动,香火不能断等等。初一的早上起早“出方”,敬天地拜神。

荆楚祭神案供香火

荆楚之地素有“百神”之称,《九歌》里就描述了一个以天地为坐标系安排的诸神的谱系(东皇太一;天上四神为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地上四神为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事日益繁纷,作为世间人际关系的虚幻反映的楚地诸神也在不断发展,相应的民间春节祭祀活动也有演变。每家所供奉的神不尽相同,多供奉的是与民生生活联系较紧的神灵,如财神、门神、关老爷、灶神和观音菩萨等等。

此外,每年农历十二月到一月,均被楚人视为鬼疫作祟之时,所以先人通常会在腊月购买一些避邪之物,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即“傩”,来驱逐鬼疫,以保家人平安。“傩”是一种巫术活动,在南方巫官文化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傩戏表演

“年”作为一个神圣的节点,人们表达了对其的周期性、交接性、以及征兆性的理解,以此释放不同于世俗的特殊情感体验。同时,在荆楚地区现存古老、朴质、奇特的春节仪式中,我们看到的是楚人崇巫好祀、迎神驱鬼的神灵感和宇宙观。

东南文化区

——这里,粤闽琼台桂的花果芬芳,乘着新春东风氤氲神州

在东南文化区,以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长夏无冬,光照充足,气候湿润。因此,粤闽琼台桂的气候条件尤其适合各种花卉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水果生长。例如以“花城”闻名全国的广州和以“椰城”著称的海口,便是东南文化区花果纷繁的代表。因此,在这里,鲜花香果便是新年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福建,除了贴春联以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的连根甘蔗,叫做“门蔗”。在方言里,“蔗”与“佳”字发音相近,这样的摆设便寓意着“进入佳境”。

在广东,逛花市、置鲜花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广东人对花可谓是情有独钟,在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一直到除夕深夜,广东各地的花市中人群络绎不绝,数以百万计的居民会参加逛花市的活动。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颗桃花(广东人会直接把整颗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东南繁花荟萃

同时,东南文化区既有着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也拥有着蜿蜒盘旋的中国南疆海岸线。山区与沿海两种看似不相容的地理区位汇聚于此,呈现别样的意趣。在这里,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沿海相对开放,而山区相对封闭。

典型的例子便是在闽中南与粤西北地区,相对封闭的地形造就了客家人相对独特,自成体系的民情民俗,如新年伊始开门迎春纳祥的“开正”“敬天公”。而与山区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不同,沿海地区以其开放包容为鲜明特色。由于海运交通便利,沿海地区的对外交流活动也较为频繁,因此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华侨。他们同时采取中式和西式的生活方式,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转化,成就了多彩纷呈、兼收并蓄的华侨文化。代表性的年俗有洗邋遢、新年赛马等。

 

从蒙古文化区的壮阔苍茫,

到东南文化区的瓜果飘香;

从中原文化区的汉族春节,

到藏族文化区的藏历新年;

各地各区年俗不同,口味各异,

却在同一片神州大地,

分享着同样的喜悦与幸福。

云游各地探风情 区域地理面面观

听罢城小环的年俗科普,

你是否对春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呢?

 

参考:

敖其:蒙古族传统奶食品的制作技艺与相关民俗探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

白杨:神圣与世俗——荆楚年俗新解,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陈洁君:社会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闽南春节习俗为例,《南方民族研究》,2016.

孙赓:浅谈东北方言年俗的社会文化内涵,《安徽文学》,2012.

王笑妍:东北地区年俗的传承与变化——以辽宁省部分市县为例进行调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学术月刊》,1990.

杨娅:玉曲村藏历新年田野调查,《怀化学院学报》,2015.

佚名:新疆篇 狂欢中碰撞的民族年俗,《西部大开发》,2018.

佚名:央视《晚间新闻》点赞 海口元宵以花为媒祈愿和美,海口网,2018.

佚名:最传统!西藏那些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珠穆朗玛”公众号,2017.

周铁钧:东北过大年,《东北之窗》,2007.

 

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而来,版权属原作者。

Baidu
sogou